第215章(1 / 2)

龙啸大明 木林森 5195 字 2个月前

明石姬进屋之后,教主立刻问道:“石姬,你这次进宫的情况怎么样?”

明石姬道:“回禀教主,夕颜说她有办法,可以让东林改变主意,立刻调商毅进京,但就是担心商毅不愿来。”

玄皇教主也不禁面露喜色,道:“夕颜的担心也有道理,我看你就在辛苦一趟,到浙江去劝说商毅,只要他来,我们一定全力配合他。”

————————————

自从《杭州时报》把清军南侵的消息公布出去之后,在毎一期的报纸上都会刊登清军的进展消息,一边指责东林党的失策,一边又宣扬清军的残暴行为,并且劝说南京市民,尽可能出城去躲避。

而随着消息传播,南京城内外的恐惧情绪也在与日俱增,一开始是在外地有亲友的人纷纷出城逃离,去投亲靠友去了。接着是一些有钱的大户,也纷纷将自己的房子地产等等,兑挽成金银,然后逃离了南京。而现在已经有不少百姓,也开始出城逃难。短短十几天内,已有十余万居民离开了南京,各奔他乡而去。

另一方面,南京城里的秩序也开始混乱起来,抢劫偷盗事件也层出不穷,一直发展到了公然械斗,史可法入南京之后压制下去的这地方帮会势力也都又死灰复燃,纷纷又拉帮结派,在南京城中公开的抢劫打砸,而且这一次,有不少军队都参与进来,因此整个局面也比倒马事件之后更乱。

面对着这样混乱的局面,执政的东林党根本就一筹莫展,拿不出一点办法来。一开始内阁还下令,关闭城门,不许百姓出逃,但守门的士兵都跑光了,城门自然也守不住了,而从此之后,东林党也再没有任何行动了。

当然东林党不采取行动,也是因为实在抽不出功夫来,因为每一天的朝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渡过的。自从清军南侵的消息被《杭州时报》捅出去之后,倒顺派的几名主要成员,以及内阁的二名阁员也就成为众官员们攻击的目标,有人指责他们封锁军情是何目地,莫非是想等清军打到南京来,把皇上,圮大家都一网打尽吗?也有人指责他们不该逼走了李自成,导致清军一路东进,畅通无阻;还有人干脆就要求他们辞职谢罪,然后调商毅出兵,来保护南京。

而在指责他们的官员中,有不少是在顺逆之争中,他们的支持者,甚致还有不少就是东林党的成员,现在也都反戈一击了。当相也不是所有的人却转变了立场,还是有一部份死硬到底的官员,极力的分辩自己的倒顺行为是正确的,错的是史可法、吴甡、商毅他们。

于是每天的朝会就变成了官员们的吵架大会,而且内容也从最初的顺逆之争,该不该调商毅进京,一直引申到什么君子小人、天道人欲、忠奸事非的辩论上来。而清军大军逼近的事情,却似乎全被遗忘了。

就在这时,朝堂中又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卢九德带领着一帮小太监来到了当场,花了老半天劲,才算让所有人都停了下来,然后卢九德才宣称,皇帝朱由崧要升殿设事,招集所有官员上殿。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五章 全力备战

“集合,集合。”

“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稍息。”

随着一阵杂乱的口令声音,在军校的大操场上,不一会儿就按照各自的班级,站好了十几方阵。而陈永华和夏完淳两人和其他的同学一起,站好了队伍。他们现在己经在军队学习了四个月,而且渡过了最初三个月的预备阶段,也成为凤凰军事学院的正式学生。被编入凤凰军事学院到第三期第十二班,全班一共有一百二十名学生,班级的教官叫刘青山。

和刚入校时相比,这批新生的素质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由其经过了四个多月的队列、步伐仪态训练之后,学生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也有了几分军人的风范,就像这次从起床到吃早餐再到列队,总共只花了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虽然和正规的部队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也初见成效了。

而陈永华和夏完淳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也是经历了一场全新的观念冲击。不仅仅是因为军校的教学方式,严格训练和教授的一些所谓格物致知、经世济用之学,而且在军校的大图书馆里,他们还接触到大量海外的世界。

在以前他们只是知道在海外确实还有国家,但对出于天朝上国的一惯自大心态,对海外的国家基本抱以轻视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他们的概念仅仅只停留在传教士和商人的印像,甚致是《山海经》一类的奇志小说。但通过大图书馆里的藏书,包括大量的图画,还有授课的西洋传教士们,使他们对海外的世界也有了一层理性的了解。

因为陈永华和夏完淳的年龄都不大,尽管己经形成了一定的事非观念,但思想并不顽固,对于世界还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些观念。中国并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文明古国,而海外的国家并非都是蛮夷之国,他们的历史并不比中国短多少,而且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精彩分呈。虽难不能说海外的这些国家比中国更先进,包括一些传教士也承认,中国在绝大多数地方,中国都要强于欧州,但也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依然值得尊重。

等全班整好了队伍之后,刘教官站到全班面前,宣布今天的任务,是在杭州城北部去贴标语、大字报,号招杭州市民齐心协力,全力支持商家军,抵抗清军的入侵。

第三期的学生都是新生,本来是轮不到他们有外派任务的,但现在随着清军南侵消息的确认,商毅也下令整个浙江地区再次进入紧急态度,开始全面动员准备,迎战清军的第二次南侵。

因为得到了商家军在北京的情报网络的消息,清军有可能在年内或开年再度发动南侵,因此在清军第一次南侵结束之后,浙江地区的全面管制状态并没有完全解除,再加上从南京的顺逆之争一开始,《杭州时报》就提到了清军有可能会发动南侵,在渐江地区到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动荡,毕境浙江的百姓对商家军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

在全面动员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军校的学生也再次被发动起来,将配合统战部和行政部,进行战前的准备宣传,同时由于正式军队大都将开拔上战场,因此军校还有和预备兵一起,维持治安的工作,将由第一、二期的学生付责在城内站岗、值班、守卫、巡逻等工作,而第三期的学生是新学员,还胜任不了这些工作,主要就是在城里贴标语,写大字报,宣传抗清、安定人心。

南京的顺逆之争当然也传到了军校里,并且在军校里也引发了一场讨论。商毅一直秉承着开明冶学的态度,因此并没有对学生们进行刻意隐瞒,将顺逆之争后进展情况通过《杭州时报》传递给学生,也没有要求军校对支持倒顺的学生进行压制,只是用道理和事实进行说服,当然前提是支持倒顺的学生不许违反校规。

一开始倒顺派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在清军趁着李自成撤军之后,发动了第二次南侵,支持倒顺的学生也在日益减少,因为军校毕竟不是道学,而且在为先帝报仇和南明灭亡中间选择,除了极少数死脑筋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会作出理智的选择来。其实就是在南京发动倒顺的东林党,也是因为对南北局势判断错误,要是他们知道清军会这么快就发动第二场南征,也决不会傻得发动这场斗争。

陈永华和夏完淳两人,由于各自的出身不同,在这场顺逆之争中所处的立场也不同。陈永华的父亲陈鼎虽然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进士,但并不是官宦世家,而且因为明朝的灭亡,陈鼎并没有出仕为官,因此陈永华也比较容易接受从现实出发,招安李自成,共同抵抗清军。

而夏完淳的出身,与和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父亲夏允彝是江南名士,与东林党十分交厚,而且还是东林的另一个分舵——几社的创建者之一。老师陈子龙更是东林纟统的干将之一,因此在各种斗争中,夏完淳都是十分坚定的站在东林党的一边。但这次顺逆之争,却是东林党内部的斗争,而且斗争的双方:史可法、吴甡、钱谦益、黄宗羲都是很受夏完淳尊重的人,因此夏完淳也十分迷茳,不知道自己该支持谁。

但在清军南侵开始之后,夏完淳才意识到,倒顺派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由其是这个时候,吴甡被罢官之后来到了杭州,因为暂时无事,也被商毅拉到几所学校里去帮忙教学,当然也让他现身说法,把这次顺逆之争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他是当事人之一,也是东林党的老成员,自然也有相当大的说服力,这才使夏完淳彻底倒向了挺顺一派,同时也对钱谦益、黄宗羲、四公子等人不顾大局的行为十分不满。

不过这个时候李自成的败亡己经成为了定局,而且清军的兵锋也直逼南方,再争论谁对谁错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商毅也在军校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要求学生停止争论,少些虚谈阔论,多做实干事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抵抗清军的准备工作中来,虽然他们还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但如果尽力保卫杭州的治安,加强抗州的宣传,也是为抵御清军做出贡献。因此陈永华和夏完淳也都决定响应商毅的号招,尽自己的力量,为抵抗清军的入侵,做出自己的贡献。

军校第三期的学生基本都能识字,但像他们两个这样饱读诗书,下笔成文的人毕竟不算多,而且学问高的人一般也都受人尊重一些,教官也有意让他们付责一些教导其他同学基础知识的工作,有时写个什么通知、宣传也都叫他们代笔,所以平时两人在同期的同学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威望,有了几分领头者的架式。

而这次宣传工作,绝大部份标语,宣传文章也都是出自他们两人之手,因为两人都还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十二班付责的宣传工作也得到军校的不少表扬,也使两人的名字开始在学校中逐渐传开了。

其实不仅仅是陈永华和夏完淳,就连吴甡来到杭州之后,也对杭州的兴旺繁荣景像大为震惊,他在南京的时候,也知道商毅在杭州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清丈土地、扶值工商业,大力发展海边贸易,当然也逐驱了不少地方的豪强势力,其中相当一倍份都是有东林背景的人。

有一些浙江的地方豪强势力惹不起商毅,只好迁移到南京来,当然就拼命诋毁商毅的这些做为,并且还有人上下活动,要求南京朝廷罢免商毅,这也是商毅不受大多数东林党成员待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一些到浙江经商的商人却都对商毅交口夸赞,虽然他们的意见不能直接反应到朝廷中来,但也能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因此商毅在南京朝廷中也是毁誉参半的两种评价。

吴甡是一个久历宦海的老官僚,当然分得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亲自到了杭州之后,才发现杭州的面貌确实是涣然一新,远不南京那种充满了腐朽之气的纸醉金迷可比。从这一点来看,商毅或许真的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这次吴甡来到杭州,一方面是因为商毅邀请,一方面也是意识到南京靠不住了,因此尽早从南京抽身,在变通方面,他确实比史可法灵活得多。不过等吴甡到了杭州之后,却发现浙江地区或许可以真的在南京失守以后,继续抵抗清军,因此吴甡也开始动脑筋考虑以后的事情了。

靠钱谦益、黄宗羲这一批人是肯定守不住南京的,如果能够在南京失守之前,把朱由崧接到杭州来,借助商毅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继续以正统的名议号招南方,而自已和商毅的关系,自然可以在新朝中站稳脚跟,也不用再怕别人来和自己争权了,如果朱由崧不幸也失陷于南京立中,则可以考虑另选一个藩王拥立。现在浙江附近的藩王还有在徽州府安置的潞王,和在衢州安置的鲁王,都是可以考虑的人迭。

就在这时,却从南京发来诏书,招商毅出兵,拱卫南京。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六章 朱由崧升朝

弘光元年(1645年),十二月十八日。面临着清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一直躲在后宫里享乐,久未理事的皇帝朱由崧也终坐不住了,下旨升朝,招集文武官员,商议应付清军的进攻。

说实话也没有什么好商议的了,因为现在谁都知道,整个南方只有商家军能够抵挡得住清军的进攻,只有把商家军调入南京来驻守,才是保住南京的唯一方法。因此朝会的目地只有一条,就是说服目前执政的东林党派系同意,调商毅出兵,戎卫南京。

其实现在执政的钱谦益、黄宗羲还有候恂、四公子等人心里也都清楚这一点,包括在他们内部,也有人提议过,调商毅出兵。但在这一段时间以来,商毅不仅在《杭州时报》上连续发表攻击东林党的文章,而且还连上了三份正式的奏折到南京朝中,不仅要求朝廷罢免钱谦益、黄宗羲等人,重新启用史可法和吴甡,甚致暗示东林党现在己经把持了朝纲,架空了皇帝,因此只要朝廷下旨,自己可以带兵进京,清君则。大有和东林势不两立的意思。

在这样的情况下,钱谦益、黄宗羲等人当然不敢调商毅进南京了,候方域甚致表示,一但调商毅入京,东林党人将会重复天启年的惨剧,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宁可熬到清军兵临城下,设法与清军讲和,或者是弃南京而逃,也不能调商毅率军进京。而他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其他东林党的赞许。

如果是真正的政治老手,就会明白,虽然商毅说得十分严厉,但实际上不过是政治领域中常用的套路,说白了夸大其辞,漫天要价,而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可以缓合的余地,毕竟在政治范围内,没有什么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以商毅目前的实力和兵力,早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接打进南京城了。

只可惜东林党的政治智慧一向都不怎么高,而且也习惯了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对就是错,不是自己人就是敌人,只走极端而没有中间层的简单思维方式,因此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来,也就只能是一味的强撑着硬是不调商毅,但面对清军的逼近,却又束手无策,拿不出应对的办法来。

不过这次在金殿上,有不少大臣都知道情况紧急,因此纷纷建议,立刻调商毅率军入京,保卫南京,还有几名大臣甚致认为现在调商毅都来不及了,建议朱由崧立刻幸架杭州,躲到商毅的势力范围里去。还有人对东林党的作风非常不满,要求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立刻辞职,以谢天下。

这些意见显然是不能被钱谦益、黄宗羲等人所接受的,因此很快在金殿上双方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而辨论的主题和内容,也很快就跑了题,变成了互相攻击和指责。而且开始的时候还是一个接一个的说,但后来就变成两个人、三个人争抢着说,最后所有的人都卷入了进来,整个金殿上也乱成了一团。而坐在大殿正中最高位置上的皇帝朱由崧,其本都被众官员给无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