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1 / 2)

浮生小记 金波滟滟 1986 字 2个月前

诸如民意之类的东西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总会有显出作用的时候。卢八娘想,如果解决东南沿海之地的乱局,淮北应该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现实而功利的卢八娘得出这样的结论,南下是比北上获利更多的行动。平叛要比北征容易得多,富饶的南方要比荒凉的北地要有利可图,更何况在叛乱暴发的吴郡淮北王还会有一些声望,非常有助于事情的解决。

“这一次去南边平叛,让青山城的水军从水路过去吧,也算是练练兵。”卢八娘说。在平北城表面上淡出了政坛,但不等于她的实力消退了,其实她现在已经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并一直等待更多的发展机会。

司马十七郎知道王妃得了青山城后,因为不必交税,便组建了青山军,准备在任何时候协同淮北军作战。她在这支军队上花了很多的心思,设了包括陆兵、骑兵、水兵、火炮营在内的多兵种,还有随同作战的后勤、救护、宣传队等等。

除了一些标新立异的设置外,王妃对青山军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军中所有的将领都必须识文断字,普通兵士们入伍后也要学习文化。这样就使青山军中最普通的兵士们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成为低级将领,随时扩大青山军的规模。

在青山军的成长中,自然少不了到淮北军中学习和锻炼,当然淮北军也会到青山军中看一看。所以全淮北都知道青山军的装备是最好的。不说做战的将士们,就是救护队中的救护员们身上都带着锋刃极好的刀,可以连发的□□,在遇到少量敌人时以此自保。

司马十七郎看问题的眼光自然不止于此,他注意到的是,青山军中的青年将领大部分都来自王妃在淮北设的学堂和抚幼所,对王妃的忠诚度极高。一个女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是极不容易。对此他极为欣喜,毕竟忠心耿耿的青山军都是自家的。

“也好,”司马十七郎点头,王妃在青山城练兵后并没有机会派去实战,而没经历过战争的军队总归差些什么,眼下倒是个机会,“我也觉得分水陆两路南下更好,陆路先解京城之围,水路直奔吴郡……”

司马十七郎戎马半生,提到南下平叛自然胸有成竹,但是在他的语气中还是差了一点什么。

卢八娘听他讲完,把手放在他的肩上,向他认真说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与卢八娘看重物质不同,司马十七郎更有信念,在他的心目中,北伐复国的意义远远大于平定吴郡的叛乱,所以停止北伐对他是非常失落的,他不可避免地有些情绪低落。

卢八娘所说的这一段虽然他也曾读过无数遍,但是这一次还是依旧从中汲取了力量,每一个困难都是一种考验,只有通过了才能更进一步。

其实外表坚强的男人在内心总会有软弱的时候,王妃的话让司马十七郎的心情为之一变,他向站在面前的王妃慨然道:“迟早有一日,我会挥兵北上,尽得河北之地!”

“好,吴郡那边你交给我,将来都会是你北伐的助力。”

“那自然好,我正可以把精力放在北边。”

南下平叛的队伍很快就从淮北出发了。司马十七郎第一次在淮北军大规模出征时没有带军,而是留在了淮北。

淮北王不好离开淮北太久,而且黄河北面的胡人是更危险的敌人,但是除了这些理由,卢八娘想他一定也不想去京城见那群人。

南下平叛水路的一支主帅是桃花爹,他其实有一个看起来大气读起来却非常好笑的名字——侯擒虎,是以卢八娘从来都叫他桃花爹。自从卢八娘得到了青山城,桃花爹便离开淮北军为她筹建青山军。

这一次出征,桃花爹又欣然请命,青山军正等着这样的机会。况且他曾跟随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出使吴郡,还曾参加过吴郡的平叛,对那里的气候地形颇为了解。于是他带领着两万将士乘五十艘海船沿海岸线驶向吴郡,然后从沿海向内陆推进。

从陆路走的主帅是尚颉,他带领两万骑兵火速从淮北赶往京城解围,这些兵马则是淮北军的一支精锐,原本正要北上,这次从黄河南岸调回。

远征军出发后,很快就有战报传来。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每天都要在一起看战报,了解前钱的情况。

尚颉率骑兵领很快就到了京城之外,面对几十万的叛军,他视若无物,以两万铁骑直接向十倍于已的叛军冲去。这种类似胡人的打法简单野蛮但又非常有效,以骑兵对抗步兵也是占绝对优势,叛军从没有见过这种气势,马上就溃散了。

尚颉并没有与朝廷和前来勤王的将领们周旋,而是马不停蹄地追击着叛军南下而去。叛军的战斗力肯定比不上身经百战的淮北军,但是他们人数众多,也很难将他们困住,接着就是一场场的击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