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 / 2)

浮生小记 金波滟滟 2202 字 2个月前

“虽然不能帮你生孩子,可是总能亲手给你喂一碗鸡汤吧,”司马十七郎胡乱在身上擦了擦,披上一件外袍抱着卢八娘回卧室,在她的耳边问:“那时你一定非常想我,是不是?不许否认!”

“是想了,而且还很想。”卢八娘喃喃地回答:“淮北形势越来越好,你的属地也越来越多,你也逐渐属于更多的人,能分给我和孩子的时间更少了。”

在这种时候,司马十七郎不再是书信中那个正人君子的样子了,书信有可能被别人看到,但闺中的密语却不可能传出去,于是他甜言蜜语地哄着卢八娘,“我心里最重要的就是你和两个儿子,每天睡前我都在想你们在做什么呢?睡没睡?儿子闹了你没有?睡不着的时候就想,要是能抱着你该有多好!”

卢八娘知道这话肯定有水分,司马十七郎在军中忙起来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能天天想着自己和儿子呢,但她还是愿意听,而且相信司马十七郎若是有时间有精力时也真会想到自己和儿子的,这已经很难得了。

第七十九章 完善政权任能酬功得青州欢天喜地〔一〕

淮北王回到大营,要做的事情多得不能再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论功行赏,用道德理论统一淮北军的思想是必须的,可是物资上的奖励也同样不能少,尤其对军功卓著的淮北军将士们,皇上已经寒了一次他们的心,淮北王绝不会再如此了。

司马十七郎顾不上休息就在第二天与卢八娘商谈这一问题。淮北王的相国名义上是朱相国,但其实就是淮北王妃,而且现在这个名义上的相国还在京城里到处参加宴饮,为淮北王做宣传工作呢。

对于淮北军第一次大规模的论功行赏,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都极为重视,也极为谨慎。

“平生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古人为西汉飞将军李广鸣不平的诗句,反映的是这时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即认为有功便应加官晋爵。但是每逢兵凶战乱时期,如果滥加升委,最终导致军功奖励贬值、官职不够或高官权重威胁中央等各种不利情况。

其实如何奖励军功,中国历史上就有着非常成功的范本,先秦时就曾官爵并立,爵位体现地位级别、食禄等待遇,官位则可理政统军,而唐时熟读史书并深知时政的李泌更是明确提出,“官以任能,爵以酬功。”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当卢八娘轻轻说出这八个字时,司马十七郎的眼光骤然停住了,盯她的脸上,“王妃,你用了多少心思才替我想到这样的方法!”

卢八娘确实想过,但却没有用太多的心思,她的经验要比司马十七郎丰富得多,上千年的历史积累都是财富啊。但是她却笑着说:“王爷在前方打仗,朝中又如此不堪,我自然要为王爷分忧啊!”

司马十七郎在卢八娘的脸上轻轻地吻着,心情也如他的吻一般变得又温和又愉悦。攻城掠地有多劳心劳力自不必说,安抚手下,结交友军也不轻松,至于对付朝廷,承担齐王府的责任,每一样都似一座座大山压在他身上,把他压得都快喘不上气来。

可他有王妃呢,王妃帮他一起扛起一件件烦难事,他在前方打仗,王妃在后方守营,她还想到把朱御史送到京中,让京中的士民百姓都知道淮北的胜利,现在她又默默地帮自己理清了应该如何封赏。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有了框架结构,卢八娘拿她准备好的细则做了一个示范。以最普通的士兵论,斩首十级便是第一层军功,便在正常的军饷外享受淮北王每年十石粮食的津贴,直至身故,而且如果本人身故后遗有父母妻子,及不满十六岁的子女,此津贴一直发到父母妻子故去或子女成人。

之所以用粮食做津贴,却是为了保护军士们,在这里粮食才是硬通货,远比钱币的可靠性强,其实朝廷也是用粮食当成俸禄的,甚至俸禄粮食的数量还成为官职的代名词了,比如司马家的先祖在汉末时就是两千石的高官。

至于成立有信用的金融体系,那还要很多时间才能完成呢。

按卢八娘的设定,斩首二十级则为第二层军功,津贴提到每年二十石粮食,一直至斩首百级,就是百石。过了百级后,就可以赐爵,从最低的三等子爵起,一直到最高的一等公,共十二级,每级都有不同的俸禄,特别高的功劳还可以荫封,但荫封所得的爵位是要逐渐降级的,除非子孙再有新的功劳。

军官在以军功升官的同时,也享受各层军功和封爵的津贴,当然他们的军功计算方法要更复杂一些,最后就是文官的,也要有相应的体系。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也要尽量想得全面些,卢八娘不想占用太多的时间,提出最基础的规划后就建议司马十七郎交给大家共同讨论。

除了封爵,还有抚恤。此番淮北军万人出征,死亡上千人,伤二千余人,留有残疾者近千,另外军中杂役亦有伤亡。这些也都交由文武官员们商讨,按等级比照军功给予津贴。

司马十七郎吩咐了人主持讨论,自己却在王府内与王妃商量,“仅死亡抚恤就要拿出上万石粮食,再有每月的各种津贴,你又让我免了新占区今年的赋税,能支持下来吗?”

卢八娘早就成竹在胸,“这些我自然早有准备。”确定基本框架的同时也就是确定总支出数额,这些岂能没有预算?

司马十七郎看她淡淡地笑着,端庄睿智,不由得说:“真想一直让你帮我打理后营的事务,要么我们还是先不设王庭,以原来淮北军的模式继续几年?”